2)第一百零四章 来华者_大国无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唐朝亦久困于内忧外患,随后的五代十国更是天下大『乱』,中日关系再次进入沉寂阶段。

  华夏历史发展至宋代,两国官方交往进入了低『潮』期,但民间贸易交往和僧侣从来却有所发展。不过单纯为了追求利润的沿海商贾,和那些始终坚持传播宗教思想的僧侣,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华夏民族对大和民族不太了解的状况。

  而蒙古帝国的兴起覆灭了华夏民族历史中璀璨繁华的两宋文明,在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的同时,日本亦成为他们的征服目标,但元军两次渡海进攻皆以对日方各方面情报的缺乏、仆从军战力低下而相继受挫,与国家间来往低沉相反的是民间经济往来却进入了高『潮』期。

  航海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地区商品贸易的速度进而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中日民间经济贸易合作,业已形成了一些专以海上贸易牟利的商团,在两国都有利益,俨然成了早期的跨国合资集团,并且这些集团一旦受到任何威胁或阻碍,商团就可能蜕变成武装势力,成为政治统治者的心头毒瘤——“倭寇”。

  这一状况,很快就成了大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像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准军阀势力割据力量。

  所以,大明王朝的开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实现一个农业帝国理想,为了实现心目中的“长治久安”,很快便推出了海禁政策,当然他也同华夏历史之前数个朝代的皇帝领袖一样,朱元璋以驱逐胡虏、匡扶华夏自居,开始重建以中华为轴心的“华夷”国际秩序,而对于日本这个问题,一昭告天下的诏书中写道——“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从这诏书中便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帝国防守『性』国策”,在之后明朝和日本之间关系又几经波折,但大明王朝始终都对于日本这个蛮夷之国抱有忽视之意。

  万历援朝战争算是中日之间第二次兵戎相见了,但明廷对日本的无知也再一次曝光了,时任明朝兵部的尚书石星不知两国的既往关系,只得幻想日本兴师侵略是为了获得中国册封来解释这场日本挑战大明王朝权威的战争,所以赢得战争胜利后依旧没有继续追究,依旧牢牢践行着“防御『性』国策”

  在清朝,对日本的清楚了解的中国人也并不多。

  康熙年间,有人称“日本即古倭夷,于海外为莫强之国,恃强不通朝贡,且目中华为小邦,彼则坐受诸国朝贡,夜郎自大,由来久矣”而直到历史的滚滚车轮来到近代,当甲午战争的惨败作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大和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大战,也是中华民族首次对日的耻辱『性』巨大失利,一举将华夏民族的“华夷”体系击溃得毫无踪迹,同时也让两

  请收藏:https://m.x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