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85章 电影初体验_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紧了拳头,忘记了再去纸袋里抓零食。

  实际上,用后世的眼光来评价,朱富贵导演的这部戏肯定是不合格的。

  过于冗长的前戏,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这是钟爱炫技的大牌导演不屑为之的。

  不过朱富贵面对的是一群从未经受过电影洗礼的十九世纪人。

  如果用后世流行的蒙太奇、乃至是更加烧脑的碎片化叙事,恐怕根本没有人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

  用了三十分钟笔墨平铺直叙郑成功的成长,可以很好地将郑成功的性格展现出来。

  这既包括他坚韧不拔,毅力果敢的一面;

  也包括他刚愎自用的一面。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好处。

  那就是对比。

  一种强烈的对比。

  在满清铁蹄南下之前,江南富庶美好的生活,以及满清到来后,仿若人间炼狱般的场景,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

  当然,江南所谓的繁华,所谓的才子佳人,那是属于达官显贵的,与庶民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

  朝廷收税,一毛不拔,而到了满清手中,几场大案下来,这些士绅乖乖拿出了海量的银钱。

  可以说,崇祯老叔爷上吊的那根绳子,就是这些江南士绅一手一手地搓出来的。

  在电影中,朱富贵也如实地对这些现象加以鞭笞。

  紧接着,在之前的剧情中,以鸿儒,甚至是郑成功人生导师形象出现的儒林领袖钱谦益,摸着池水,感慨头皮痒,水太凉。

  从小到大,被郑成功视为英雄的父亲,在同乡洪承畴的利诱下,不战而降,使得隆武朝在闽赣的大好局面瞬间糜烂。

  剧情越来越揪心,甚至当郑芝龙不听郑成功泣谏,坚决降清的时候,剧场之中出现了好几处怒拍扶手的声响,和怒其不争的叹息。

  看到这一重又一重的打击,观众们虽然知道最终结果,但也不免为郑成功担忧。

  当看到郑成功哭孔庙、焚儒服,振作起来后,整兵金厦,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誓保华夏的一幕,又有人忍不住大声叫好。

  总之,电影这种东西仿佛有魔力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着观众的喜怒哀乐。

  请收藏:https://m.x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