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二章 尚书正义_逆水行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时,把六经当做教材,所以六经是儒学的重要典籍,后来秦王嬴政扫六合,一统天下成了始皇帝,开始禁止民间藏书,《尚书》当其冲被列为禁书,民间藏书一律焚毁。

  当然,皇宫里的官藏是有《尚书》的,结果秦末楚霸王火烧咸阳,许多只有官方书库才存有的古籍付之一炬,《尚书》便是其一,至此就从世人眼中消失。

  后来汉朝建立,待得局势稳定,有个博士伏生,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尚书》取出来,因为是竹简,又藏在夹墙中多年,所以他收藏的《尚书》已经散乱不堪,整理之后只得二十八篇。

  伏生带着这二十八篇残缺的《尚书》,在齐鲁之间讲学,因为这些篇章使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而称为今文《尚书》,朝廷列为官学用书,因为经过许多学者的考证,认定这套书是真的。

  到汉武帝时,相传鲁王刘余扩建自己的宫殿,把隔壁孔府旧宅给拆了,结果在旧宅的墙壁里现了许多蝌蚪文(汉以前的大篆或?文)所书写的竹简。

  这是古文所写的《尚书》,由孔子的后代、学者孔安国整理,送到京城官方书库之后,那些古文几乎无人能够“翻译”,结果束之高阁。

  后来好容易经有识之士辨别整理,再与通行的今文《尚书》一校对,现多出了十六篇,人称古文《尚书》。

  然而古文《尚书》并未被朝廷重视,未列为官学用书,也没人教授,直到王莽时才将其列于学官,还引了著名的今、古之争。

  而东汉初年,学者杜林曾在西域边疆得古文《尚书》一卷,爱不释手总是随身携带,生怕保管不当导致古文《尚书》失传,当时的大学者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

  但即便如此,古文《尚书》还是不如今文《尚书》受重视,东汉末年后的乱世,古文《尚书》渐渐散失,再无人问津。

  后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古文、今文《尚书》全部散失,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尚书》,自述为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东晋朝廷将梅赜所献《尚书》列于学官,故而后来的南朝学者学的都是梅赜所献《尚书》。

  到了隋国平陈天下一统,又经隋末乱世,到了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孔颖达等学者编制《五经正义》,确定了《尚书》的官方标准版本。

  杨济作了总结:“大王!刘光伯推崇的,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后来孔颖达在其义疏基础上,编纂了《尚书正义》,后世数百年都被认为是《尚书》正源。”

  说到这里,他忽然激动起来,其兴奋程度让宇文温都吃惊。

  “大王!自唐以后,天下学子所学《尚书》,便是以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为基础的版本,大家都认为是真书,然则两宋时质疑之声渐起,南宋朱熹便觉得此书可疑...”

  “到我皇明之世,正德年间,时任国子监助教的梅致斋,著有《尚书考异》,不才曾经熟读,觉得书中质疑颇有道理!”

  ‘到我皇明之世,到我皇明之世,现在是一千年前的南北..’宇文温正腹诽着,忽然心脏“嘭嘭嘭”剧烈跳动起来:

  杨生,你现了盲点!

  宇文温欣喜若狂,他不关心《尚书》的真伪,什么今文、古文,什么孔传古文《尚书》、杜林古文《尚书》,他从杨济的讲述当中,现了一个商机。

  二刘都认为古文《尚书》是真,在黄州州学讲堂之上,却被人当面驳斥得无言以对,这种消息一旦扩散出去,那将让天下读书人为之哑然。

  什么经学传家的世家大族,什么成名已久的大儒,还有无数莘莘学子,要想一探究竟就得来西阳,届时杨济摆下擂台舌战群儒,他宇文温光是卖门票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别说西阳的住宿、饮食还有各种服务行业,届时西阳城将“客似云来”!

  谁能当面打脸?杨济!

  宇文温觉得既然南宋朱熹有过质疑,而明代那位梅助教编纂了《尚书考异》,想来考证十分严谨,所以读过此书并颇有心得的杨济,就是最好的打脸之人。

  尚书正义?尚书正义在我们这里!

  请收藏:https://m.x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