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87章 蒸汽机的突破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的,那么在技术上,更加的困难。

  工匠和工匠之间,只有在见面的时候,才会有交流。

  而且这个交流,对于技术的坦诚并不会轻易的这么去做。

  技术的传播,主要靠师傅带徒弟。

  一项技术的传播,是单个人与单个人之间的传播,并且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

  效率落后。

  中华重工有大批的工匠,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人才,他们通过技术报,以及技术司。

  有了更先进的技术交流方式,以及可以进行无数实验的环境,还保证了他们在工厂的地位,和生活所需的保障。

  这无疑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更要先进和具备效率。

  而中国古代本就有丰富的技术底蕴,远远超过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技术底蕴。

  随着工厂规模增加所诞生的生产问题,人们需要各种更先进的效率,促进了各种的新技术。

  这是自然道理,是一定会这么发展的。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不停的踊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是后世大量学者总结出来的经验。

  中华重工总部技术司。

  蒸汽机研发车间,小九号召了二十几名有兴趣有想法的工匠,他们整日研究蒸汽机的气密性问题。

  有名叫做韩有昌的工匠,在车间三天三夜没闭眼,小九都劝他休息,他固执的说自己有了灵感。

  “不睡觉有什么的,我感觉我的思路是对的,只要尽快突破气密性,到时候我回去睡个昏天暗地,有什么的了。”

  蒸汽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活塞。

  所有人都在打活塞的主意时,此人说:“这么多人研究活塞,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始终没有突破。我不相信是这些优秀的工匠不聪明,我看啊,问题不在活塞上。”

  他的这个看法,没有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但是技术司并不限制工匠们,所以韩有昌决定研究自己的方向,想啊想,他决定在活塞上加个圈。

  你不是不行么,我跟你加个伙伴。

  他尝试了许多的方法,最后定型为人们日常所戴的项圈,就是要圈住活塞。

  “活塞用的生铁,所以我要加的项圈,应该使用熟铁,到底用哪种材料合适,我需要不停尝试,怕的是所有材料都不行,需要新的材料,那麻烦就大了。”

  韩有昌试了各种熟铁,但是磨损的太快,同时弹性不大,不能紧密的贴紧气缸壁上。

  “不是我的想法有问题,是材料问题,限制了效率。”韩有昌找到小九,把自己最新的成果告诉了小九。

  韩有昌的想法经过实验,的确改变了蒸汽机的效率,证明了这个方向的确是一个突破口。

  小九加入了进来,提供更多的思路。

  “要不要也尝试生铁?生铁有让性啊。”

  “试试?”

  韩有昌死马当作活马艺,

  在他看来,活塞用的生铁,项圈再用生铁,不太符合当下工匠对技术的经验。

  项圈厚五寸,宽十八寸,直径六尺二寸,使用生铁制造。

  新材料的项圈。

  紧紧的贴合在了汽缸壁上,并且因为让性,磨损速度大大降低,让蒸汽机可以长久工作。

  又一次新的突破,不但韩有昌看到了希望,就连小九眼睛中也露出了光彩。

  经过数次的磨合与改进。

  最后在汽顶,也就是活塞上制作两个凹槽,用来装入两道项圈,时刻不间断紧贴着汽缸做反复摩擦滑动。

  加盖的说法,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不但在活塞上“加盖”,在汽缸两端也加盖,正是后世的汽缸盖和涨圈。

  请收藏:https://m.x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