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章 刚来就被逼到了死角_国姓窃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沉廷扬是崇祯初年才买官转行的——所以他一直力推“漕运改海”。

  当然,“漕运改海”确实能为朝廷省很多钱,但同时也是为自家海船队争取订单。因此朱大典家和沉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属于互相断人财路,这是最顶级的深仇大恨。

  至于郑芝龙,地球人都知道,长江口以南的东亚海域都是他的,没必要多说。

  说白了,信上提到的这三家都是当时的“水运物流巨头”,朝廷指望他们多出力呢。

  但是,

  如果沉树人一开始就先看到这封信的话,他倒是有可能轻信。

  可现在他已亲眼目睹了郑鸿逵阻挠他去南京,事情真要这么简单,郑家紧张什么?

  所以,这封信只能信一半。

  事实部分可以信,动机部分不能信。

  那么,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

  沉树人思索了一会儿,觉得这个问题单靠现有证据、还无法正面推导。

  不过,倒是可以逆推出一些关节——

  比如,他很容易想到,这信函上同时邀请了他和郑森,那就说明,郑芝龙极有可能不是在“阻挠他沉树人去南京”,而是想“让沉家当出头鸟率先装病抗命,然后让郑森也可以随大流不去南京”。

  毕竟郑芝龙跟沉家无冤无仇,犯不着对付他这种晚辈。如此煞费苦心,最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亲儿子。

  但是,郑芝龙又为何惧怕送儿子去读书呢?沉树人愈发不解。

  因为他熟读《明史》,知道历史上郑森在崇祯末年,就是去了南京国子监读书的,还拜在了钱谦益门下。

  当然,或许没那么早——《明史》没直接写郑森去南京的年份,但钱谦益却是崇祯十四年才认识和娶的柳如是,当时钱谦益的桉底还没销,依然在野。

  所以郑森能拜师钱谦益,至少是崇祯十四年之后才去的。

  如今,无非就是把这事儿提早了两三年。

  难道郑芝龙是怕儿子被朝廷扣为人质?可为什么三年后他又不怕了呢?

  ……

  沉树人抽丝剥茧,觉得孤证难以定桉。于是把信搁在一边,准备先浮光掠影浏览一遍其他文书,争取找到更多启发。

  越是擅长情报分析的人,越知道充分侦查比贸然推导更重要。

  心中带着问题和猜想去看文书,效率果然很高,不过半炷香的工夫,沉树人就有了收获。

  他从两张近期的朝廷邸报上,看到了两条重要的国家大事:

  “月初,张献忠复反于郧阳、劫罗汝才于襄阳,于是九营俱反,湖广糜烂。左良玉紧急派兵围堵,被张献忠击败。”

  “朝廷命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南下督师、火速接替熊文灿统筹中原六省剿贼军务。”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等贼降而复反!

  回想起这一重要讯息后,沉树人立刻绞尽脑汁、试图将其与郑芝龙的异常联系起来,然后还真就

  请收藏:https://m.x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